现在正值深冬,全国很多地方都爆发了流感,尤其是在幼儿园,小学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最近忽然发热、头痛的孩子越来越多,爸妈们的心都是惴惴不安的。
不过,在今年各地的流感季节,药店里热卖的药物除了常用的西药奥司他韦和中药板蓝根以外,另一种中药材的行情也是日渐火爆,它就是~↓
防风
那么,“防风”究竟是种什么药材呢?流感季吃它真的有用吗?小薇今天就来跟你细细讲解一下~↓
防风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药草,别名关防风、东防风,入药的部位主要是它的根部,主产地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区,一般认为东北产的防风是比较地道的药材。
这就是药店里卖的防风饮片~↑
中医认为,防风味辛、甘,性温,有“解表发汗、祛风除湿、止痛止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头痛目眩、周身疼痛、关节痛、四肢挛急、皮肤瘙痒、破伤风等病症。
这药材的名字挺有趣
吃了它真的就能防住寒风吗?
实际上还真有点这个意思。
在中医术语中,“风”在6种致病的因素中居于首位,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导致“风寒”、“风热”以及“风湿”等多种病症。因此,中医里也有个“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
不过,人们之后却发现有一种草药有解表祛风、抵御“风邪”的作用,于是就把这种草药命名为“防风”。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医书《本草纲目》一书中就提到“防风”命名的由来:“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
此外,医书《名医别录》还将其比喻为“御风如屏障也”,因此,它在古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屏风”,现在药店有卖的中成药“玉屏风散”中的“屏”,指的就是防风。
如果你只是把防风单纯当做一种“感冒药”,那就太小瞧它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研究人员逐渐发现防风具有以下多种功效:
① 疏散风邪,适用于恶风、头眩、目赤等症;
② 祛风除湿,适用于行履不得、湿疮、经络留湿等症;
③ 止痛,适用于头痛、骨节疼痛等症;
④ 安神,适用于心慌、心烦等症;
⑤ 止血,适用于女性出血或崩漏;
⑥ 止汗,适用于自汗、盗汗等症;
此外,防风还能可以止痉、疏肝、解附子、乌头等药毒,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药材。
未切片的防风是这个样儿的~↑
防风“抗感”功效强,适用不对会伤身
一说到可以治疗“感冒”,有些不明真相小伙伴就马上去药店买上一堆回去煮水喝,但是,如果你的“感冒”如果不属于防风的适用范围的话,这可是有害健康的。
实际上,防风针对的“风”是畏风,即这个人对“冷风”、“恶风”过敏。他的表现是,被风吹了或受凉后,浑身会打颤,但是避开了风就缓解了。平日里如果稍微吹一点冷风就容易鼻塞、打喷嚏、出自汗、头痛、头昏、或出现发热、无汗恶寒、咽痒咽痛等症状,有的人还会出现皮肤痒,关节痛等非呼吸道症状。
第二,防风主治的头痛,多伴有重压感、紧箍感,同时还有头晕,背部紧张感等。
但是,如果出现口渴烦躁、舌红无苔等症状,或是身形消瘦的人士,即便有自汗、盗汗的现象也要慎用防风。
若出现发热,就多半可运用防风了~
我曾听长辈说过“有病没病,防风通圣”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这话里的“防风通圣”,指的是防风通圣散,这是一种解表类的中成药,药方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现在药店里更常见的是它的水丸剂型 - 防风通圣丸。
小薇解释下,“解表”在中医里即“解除表征”的意思。能够促使发汗,解除表征的药物就叫做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出汗,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解除表证。
防风通圣散是由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等中药研细末制成的散剂,主要功能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luǒ lì,俗称鼠疮,指颈淋巴结结核)初起,风疹湿疮。
请注意,防风通圣散/丸主要针对的病症是“外寒内热”的情况,即长辈们常说的“寒包火”,在中医中即“表里俱实证”。
也就是说,适合该药的人,之前是身体壮实的,只不过因为感染风寒,导致了“外寒内热”,典型表现为“发烧但没有汗”,也可同时出现目赤、舌红、牙痛、口苦、咽干、便秘、小便赤短等“身体热”的症状。
所以,感冒后若出现腹泻、清涕等症状的人是不适合用此药的。
预防冬春呼吸道感染,不妨试试“防风汤”
深冬临春之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中医认为,冬末初春风邪当令,外风侵袭易致外感疾病,又因为“风”为百病之长,由此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会极易引起肾炎、心肌炎、关节炎等其他严重疾病。所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就尤为重要了,而有一个以“防风”为主的方子,就对预防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不错的预防作用。
防风汤的做法:
防风15g,黄芪、板兰根各20g,白术、银花各15g,熟大黄、五味子各10g,甘草5g。
将以上药材洗净后,与约450ml水一同加入砂锅煎煮至剩余300ml即可。每次服用20ml,每天1次,连服6天为一个周期。
这道药茶以“防风”为首,取其“疏风散邪”的作用,再配以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而银花、板兰根可辅助防风清热解毒,熟大黄可解毒凉血,五味子则是增强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的作用。诸药合用,有“祛风固表、解毒祛邪”之效。
此外,日常生活里还可以将防风与其他常见食材简单搭配,制成有一定功效的药粥或药茶,对冬春季常见的身体不适都有辅助改善的作用。小薇现在就为你介绍几道,大家不妨学着做做吧~
一
防风药粥
1
防风粥
功效:
祛风解表,温胃化油
食材:
防风10g,生姜5g,葱白2根,粳米100g
做法:
先将防风、生姜、葱白洗净,与适量水一同倒入砂锅中熬煮30分钟后将药汁滤出,将其与粳米同煮为粥,趁热服用。
2
防风葱白粥
功效:
发汗解热、宣通阳气
食材:
防风15g,葱白3段,粳米100g
做法:
将防风用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和适量清水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葱白即可,趁热服食。
3
防风藿香粥
功效:
散寒、燥湿
食材:
防风12g,藿香6g,白蔻3g,葱白3段, 粳米100g
做法:
将防风、藿香、白蔻、葱白加适量水入砂锅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然后将粳米煮至近熟后再加入药汁,一起煮至熟即可。
4
防风祛湿粥
功效:
祛风湿,止痛
食材:
防风20g,防己15g,粳米100g,薏米50g
做法:
将防风、防己加适量水入砂锅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之后将药汁与洗净的粳米、薏米一起入锅熬粥至熟即可,每日分次食用。
二
防风药茶
1
防风二仁茶
功效:
祛风,胜湿,止痛,适宜慢性肝炎兼风寒湿痹者日常饮用。
食材:
防风9g,桃仁6g,薏米20g,白糖20g
做法:
1.将防风洗净切片,将桃仁洗净去皮,将薏米淘洗干净。
2.把以上食材与水250ml一同放入砂锅,用大火煮开后再改小火煎煮50分钟即可,平时代茶饮用。
2
防风甘草绿茶
功效:
祛风,散寒,燥湿,改善结肠过敏引起的腹泻。
食材:
防风40g,甘草60g,绿茶4g
做法:
将防风、甘草与1000ml水入砂锅煮沸约3~5分钟,之后再加入绿茶即可饮用。每日分5次温热饮用。
3
防风薏米茶
功效:
祛风去湿,通经宜痹,适用于改善风湿侵入经络而引起的肢节沉重作痛。
食材:
防风10g,薏米30g
做法:
将2味药材与600ml水放入砂锅煎煮约20分钟后,滤渣取汁代茶饮用。
4
防风流感饮
功效:
清热解毒,解表发汗、适用于改善流感不适及发热、恶寒、心中烦躁等病症。
食材:
防风、苍术、白芷、川芎、黄芩各9g,羌活6g,生地黄18g,红糖30g
做法:
将以上7种药材放入纱布袋中,与1000ml水和红糖一同放入砂锅内煎煮6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