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小儿Ritter综合征,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小儿瑞特病)

    本综合征由Ritter于1878年首先描述,并认为只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幼儿的特殊性皮炎,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亦称新生儿天疱疮,后来被命名为Ritter综合征。目前根据病因、病理、治疗和预后称之金葡萄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而以药物为主要原因,包括其

  • 毛发囊肿(藏毛囊肿,毛鞘囊肿)

    毛发囊肿(trichilemmal cyst)又称毛鞘囊肿(trichilemmal cysts)。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毛发囊肿起源于生长期的毛发的峡部或围绕退化期和静止期毛发的毛囊处。毛发囊肿容易被剜出,呈坚实、光滑白璧囊肿。根据临床表现和

  • 泥螺-日光性皮炎

    本病是因患者过多食用泥螺再经强烈日晒之后,在皮肤所发生的炎症反应。常在服食泥螺后遭受日光曝晒的3~4天以内发病。女多于男,儿童和青年易发,常与体质有关。

  • 须癣(胡须癣,颜面癣)

    须癣(tinea barbae)是发生于下颌胡须根部的浅在性皮肤真菌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美洲等地多见,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见,尤多见于从事农业与牲畜有密切接触者。

  • Jessner淋巴细胞浸润

    Jessner淋巴细胞浸润又名Jessner-Kanof综合征。典型的皮损为面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棕红色浸润性斑块。对这一诊断,皮肤学界还存在较多争议。在皮损中查到伯氏疏螺旋体。且四环素治疗有效。

  • 着色真菌病(着色芽生菌病,产色霉菌病,皮肤暗色丝孢霉病,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又名着色芽生菌病,是由着色芽生菌属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主要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其特点是在真菌侵入处,缓慢形成无痛性疣状结节,最后形成乳头瘤样赘生物,部分可继发溃疡。我国不少省市均有散发或流行,以农

  •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播散性复发性毛漏斗囊炎)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disseminated and recurrent infundibulofolliculitis)可见于非洲与美国的黑人,Hitch和Lunt于1968年首次描述了在一名黑人男子躯干发生的播散性毛囊丘疹,病因尚

  • 大疱性表皮松解

    “大疱性表皮松解”(epidermolysis bullosa,EB)由Koebner在19世纪晚期首次提出,用以描绘一种不留瘢痕的水疱性皮肤病,随后用于描述一组以皮肤和黏膜对机械损伤易感并形成大疱为特征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为一组典型的侵

  • 卡波西水痘样疹(卡伯希水痘样疹,疱疹性湿疹)

    本病系在患有湿疹、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某种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致的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皮损区突然发生脐窝状水疱,并伴以全身症状为特征。

  • 皮脂腺上皮瘤

    皮脂腺上皮瘤(sebaceous epithelioma)本病的分化程度处于皮脂腺腺瘤和囊肿型基底细胞上皮瘤之间。前者有典型的皮脂腺小叶,后者为只稍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基底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