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疽性脓皮病(坏疽性脓皮症)

    本病表现为破坏性、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皮肤溃疡,临床还出现疖样结节、脓疱或出血性大疱。就早期结节红斑或脓疱,本病可归属于血管炎。

  • 毛囊瘤(毛囊上皮瘤)

    毛囊瘤(trichofolliculoma)又称毛囊上皮瘤或毛囊痣,是一种源于毛囊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面部。皮损部丘疹长有毛发和排出皮脂样物是本病特征。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 足菌肿(巴林格尔病,马杜拉菌病,马杜拉足,足分支菌病,足菌病)

    足菌肿(mycetoma)通常系由于外伤感染,由多种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以形成脓肿,肉芽种和窦道为突出表现 ,可有颗粒排出。好发于热带、潮湿和多雨的地区和季节。赤足的劳动人群最易感染。

  •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malignant eccrine poroma)又称汗孔癌(porocarcinoma)发生于长期存在的小汗腺汗孔瘤(50%)但亦可原发。

  • 瓜藤缠

    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结节红斑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因数枚结节,犹如藤系瓜果绕腿胫生而得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

  • 胶样粟丘疹(胶样假性粟丘疹、皮肤胶样变性)

    本病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或皮肤胶样变性(cutaneus colloiddegeneration)。有人将其译为胶状稗粒瘤或胶质粟丘疹。最早在1942年由Reuter和Way报告。皮疹好发于颜面和手

  • 头皮脓疱糜烂性皮病

    头皮脓疱糜烂性皮病(erosive pustular dermatosis of the scalp)系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脓疱性皮病,由Pye等于1979年首先报道并命名。他们报道了6例病例,其特征为:①发于高龄女性;②头皮部脓疱、糜烂、结

  •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papulonecrotic tuberculid)亦称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ltis papulonecrotica),临床特点是在四肢伸侧出现散在性丘疹,中央坏死,可形成溃疡及瘢痕。病因及中

  • 玻璃纤维引起的皮肤病

    由于接触玻璃纤维引起的皮肤病。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脂膜炎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脂膜炎(α1-anti trypsin de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paniculitis),1972年报道本病属于结节性脂膜炎的1种亚型。α1-抗胰蛋白酶是由肝细胞合成的1种多肽糖蛋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