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状细胞贫血
基本信息
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时代。其分子病理是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即形成HbS。在临床上,血红蛋白S病有3种主要形式:①纯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贫血;②杂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性状;③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在脱氧状态下,HbS的溶解度为脱氧HbA的1/40。因此脱氧可使红细胞僵硬变形,成为镰刀状,故名。
别名: | 镰状细胞性贫血 | 挂号科室: | 血液内科,中西医结合 |
发病部位: | 关节,其他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输血治疗、骨髓移... |
常见症状: | 发烧,关节痛,软组织肿胀 | 治疗周期: | 2-4个月 |
治愈率: | 95%(一般经过有效治疗后,一般能够95%有效控制) | 临床检查: | 骨髓显像,血红蛋白S溶解度试验,异常红细胞形态 |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