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肌病
基本信息
1932年Chushing首先观察到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导致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并提出类固醇肌病(steroid myopathy)的概念。本病也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corticosteroid polymyopathy)。由于临床上类固醇激素被广泛使用,类固醇肌病并不少见。类固醇肌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类固醇肌病较急性常见,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盆带肌无力,并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观的肌无力症状往往较客观的肌力检查重。肌痛常见,类固醇减量后,肌痛消失,表明肌痛是类固醇肌病的症状之一。
别名: | 类固醇性肌病,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 挂号科室: | 内分泌科 |
发病部位: | 肌肉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
常见症状: | 呼吸困难,肾衰竭,腱反射消失 | 治疗周期: | 1-2个月 |
治愈率: | 30% | 临床检查: | 扫描电子显微镜,肌肉活检,尿肌酸 |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