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基本信息
本病由Heck于1961年首先报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点为口腔黏膜多发性高起性疣样损害,主要发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常呈小范围局部流行,个别报道有家族倾向。
别名: | 挂号科室: | 口腔科 | |
发病部位: | 口 | 治疗方法: | 激光治疗、手术治疗 |
常见症状: | 结节,剧痒的疣状结节,生长缓慢 | 治疗周期: | 2-4周 |
治愈率: | 40% | 临床检查: | 免疫病理检查,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
- 暂无数据
别名: | 挂号科室: | 口腔科 | |
发病部位: | 口 | 治疗方法: | 激光治疗、手术治疗 |
常见症状: | 结节,剧痒的疣状结节,生长缓慢 | 治疗周期: | 2-4周 |
治愈率: | 40% | 临床检查: | 免疫病理检查,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