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郎雁  王燕 段洁 姚冬梅 陶晓玲 刘玉兰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北武汉

摘要 ]目的:评价腹腔镜及开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开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54例采用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85.5?10.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0?14.5)ml,住院时间为(5.5?2.0)d、明显短于对照组(8.0?2.5)d,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好,成为临床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 ]多发性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并且以多发性子宫肌瘤较为常见[1]。多发性子宫肌瘤对女性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应该及时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为了评价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0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共计104例,均依据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B超等确诊,均为肌壁间合并浆膜下肌瘤。治疗中遵照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3~56岁,平均(42.5?3.5)岁;肌瘤个数为2~5个,平均(2.5?1.2)个;肌瘤直径4~7 cm,平均(5.5?1.5)cm。观察组年龄35~56岁,平均(42.8?3.0)岁;肌瘤个数为3~5个,平均(2.8?1.0)个;肌瘤直径3~7 cm,平均(5.2?1.6)cm。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病变,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性病变。两组患者的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开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则在腹腔镜下进行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全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取肚脐正中纵切口置镜常规环视腹腔,左右麦氏点插入两个0.5 cm的Trocar,探查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局部注射稀释后的垂体后叶素6 U,用单极电钩在子宫前或后壁做纵切口,剜除瘤体,将瘤体暂放置于子宫直肠窝待处理,然后用一号强生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封闭瘤腔,在切口缝合表面涂抹生物蛋白胶预防黏连,最后取出瘤体,常规冲洗关腹。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结局,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s)




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54

75.5?11.0

85.5?10.0

5.5?2.0

对照组

50

74.0?12.0

105.0?14.5

8.0?2.5

t值

 

0.6651

8.0335

5.6511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5.6101,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分组

例数

切口感染

皮下气肿

腹痛

尿频

发生率(%)

观察组

54

0

1

0

1

3.7

对照组

50

4

0

2

3

18.0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女盆腔中最多见的良性肿瘤,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其病因未明,可能与女性雌激素有关[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也明显提高,但其发病率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多发性子宫肌瘤是女性子宫一时发生多个肌瘤的情况,肌瘤可生长在不同位置,对女性生育和生命都会造成很大影响[3]。因此该疾病的治疗工作引起更多的临床关注。

    目前手术治疗是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更佳。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否适用于腹腔镜下完成取决于两大方面因素,一是视肌瘤的类型、位置、大小及是否有合并症;二是手术者腹腔镜手术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手术器械配置是否完善等综合因素有关。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不同的是,其不能触摸子宫以便发现较小的肌瘤,故易遗漏过小肌瘤,且在肌瘤剔除后需要在腹腔镜下缝合,术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肌瘤剔除后的创面止血和切口缝合,腹腔镜手术对术者镜下缝合、结扎技术要求高。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少、疼痛轻等优点[4-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以上说法,这使我们进一步提高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该技术为要求保留子宫的年轻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7-8]。

    综上所述可见,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好,成为临床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光仪,陈露诗,黄浩,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1163例临床研究     [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3):184-186.

    [2] 戴健健, 邱国英.子宫肌瘤68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8):947-948.

    [3] 劳佩维, 李梅, 白延青, 等.米非司酮用于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临床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4):367-368.

    [4] 黄浩,王刚,刘霓,等.电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5):305-306.

    [5] Hasbargen U, Summerer Moustaki M, Hillemanns P, et www.yihu.com dehiscence in a nullipara,diagnosed by MRI,following use of unipolar electrocautery dur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Hum Reprod,2002,17(8):2180-2182.

    [6] Seracchioli R,Rossi S,Govodi F, et www.yihu.com and obstetric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of large myomata:a randomized comparison with abdominal mymectomy[J].Hum Reprod,2000,15(12):129.

    [7] 吴丽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45.

    [8] 冯凤芝,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 39(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