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古典文献中可以查及大量关于热痹的资料,其中很多文献中所指出的热痹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痛风有很多相似之处,为痛风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由于古代缺乏检测手段,对于高尿酸血症没有认识,所以对于痛风缓解期的治疗,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记载。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借鉴了古代医学中关于热痹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很多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痛风症状相近的热痹治疗方案,同时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指导下,进行了痛风缓解期患者体质的调查。建立了急性期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先用降尿酸药物诱导降低尿酸,同时用中药配合运动和食疗纠正患者具有痛风倾向病理体质的一系列治疗方案,现将其大意公布如下,具体方案及药物、方剂将在继续教育中与广大的医师共同分享,以便提高全省的中西医防治痛风的水平。

1.中西医结合,配合中医外治法快速缓解症状。

由于痛风发作时具有红肿热痛的症状特点,因此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的辨证治疗方案也以清法为主,现代中医学研究在急性期也以清法为主要治疗方案,对其辨证类型主要包括湿热痹阻、瘀热内郁或湿热浊毒瘀滞经络、血热湿盛、湿热血瘀等。因此治疗也主要是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或者清热散瘀、通络止痛还有涤痰化浊、散瘀泄热等治法。我院对大量住院病人进行观察时发现,使用清热的方法治疗痛风急性期能较快的缓解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经过长期研究,我科认为痛风患者热灼血瘀,加上长期使用清热之法,使血瘀加重,因此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探索了一条从温法论治的独特方案,在症状稍微缓解,立刻加用温经止痛的药物,以温来促使血行,从而改善血瘀,可使症状长期缓解。

具体方案:一.急性期:

1.清法:症状较重,患者疼痛难忍时,以清法为主,从血分论治,主要以凉血止痛、活血祛瘀等法,我院还通过优势方剂的筛选,组成了自制药--痛风克,该药物的开发获得湖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研究专项资助和湖南省教育厅资助。如患者疼痛时间较长,可适当加用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这样能使症状快速缓解。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单纯使用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虽然症状也能快速缓解,但不稳定,症状常常容易反复。

2.温法:在疼痛稍微缓解后,再次使用中药时切忌单用清热之法,一定要适当配合温法,否则疼痛可能较快反复,难以长期缓解。

3.早期配合外治法:外治在中医中具有较高地位,在痛风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价格低廉、操作较麻烦,往往被很多医院忽视。我科在痛风的外治上做了大量探索,最后运用我院内部制剂:如意金黄散、消炎散进行外敷,并配合耳针、耳穴等能加快症状的缓解。

二.间歇期:

间歇期的治疗是痛风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疼痛缓解并不困难,但在患者疼痛缓解后,如果没有良好的继续治疗,将导致痛风反复发作,最终进入到慢性阶段,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者痛风性肾病,甚至进入肾功能衰竭。我们的目标是快速缓解症状后,把疾病控制在缓解期。这一阶段的治疗需要良好的医患配合,进行健康教育,这也是我们这个网站主要的宗旨。

1.健康教育: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的联合调查发现,由于患者对痛风知识的缺乏,往往只注意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而忽略了在疼痛缓解期的降尿酸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尿酸值以及适当的饮食控制。对于这类患者,应对其正确指导。调查结果显示,痛风知识知晓率的提高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得多,而且痛风患者的管理率、治疗率与血尿酸控制率呈正相关。效果最差的是戒烟、限酒。而吸烟、饮酒是痛风的重要诱发因素,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一些人将吸烟、饮酒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交往,作为一种工作方式。针对本调查结果,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对吸烟、饮酒危害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在了解知识后自觉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调查发现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干预系统在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中的作用,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在短期内提高了患者对痛风知识的知晓率,患者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效的防治措施,适量运动,定期复查,使尿酸维持在正常范围,可减少复发,减少慢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寿命。(具体内容参见网站健康教育栏目)

2.中药改变患者具有痛风倾向的病理性体质。

根据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是①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② 常见表现:主项,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副项,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③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④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痛风患者的共性是肥胖,嗜食肥甘厚味,常饮酒,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从痛风患者的体型和生活习惯,可以让我们归纳出他们共同的病理体质与痰湿体质有相关性,体形肥胖,并符合痰湿体质的主项: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但和痰湿体质的副项有所区别,痛风患者面色红润,精神良好,舌苔白厚而干,或偏黄腻,③心理特征:性格较暴躁、不善于忍耐。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且对炎热天气适应性也较差。更重要的是痛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因此痛风患者在痰湿体质主项的基础上,明显具有热向的表现,我们归纳出痛风缓解期患者的体质倾向是痰湿夹热,既不同于痰热体质,也区别于湿热体质。其成因是患者脾肾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多食膏粱厚味,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湿日久化热,积蓄后出现新的病理变化,湿热阻滞经络,故关节红肿热痛。所以痰湿夹热体质是湿热症状出现之本,而且这种病理倾向的体质具有可干预的特点。要控制症状的发作,减少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损害,需要从干预痰湿夹热体质入手。我科着眼于对痛风缓解期患者痰湿夹热病理倾向的干预,改变患者体质中具有可变性和转化性特征的病理倾向,减少患者对降尿酸药物的依赖,减少痛风的发作,同时也减轻高尿酸血症对患者的危害。

三.慢性期。

痛风不积极防治,反复发作,间歇期渐缩短,疼痛渐加剧,严重者发作后疼痛不完全缓解,且趋向多关节受累,重者可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下颌等关节和肋软骨,导致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同时出现痛风石,以耳轮、跖趾、指问、掌指关节处多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溃排出,形成溃疡,不易愈合。部分患者发展为尿酸性肾病,导致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素氮增高,痛风病人尸解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晚期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1.结合外科治疗,控制痛风

痛风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痛风石形成后影响关节功能,特别是大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痛风石往往是痛风患者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我科与外科鼎力合作,先风湿科控制炎症,将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围后,由我院中医外科将痛风石切开引流后,再由风湿科进行综合治疗,减少痛风石的再形成,保护关节功能。

2.早期即注意保护肾脏

近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国内外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排尿酸、抑制尿酸合成等方法,但许多病人在血尿酸完全正常后,其尿蛋白的排出量并未减少,肾病仍在进展。本病进

展较为缓慢,如能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和肾功能恶化。但由于对本病认识、重视不够,临床误诊率很高。降低血尿酸水平为本病治疗的关键。临床上常规使用别嘌呤醇来降低血尿酸,但不能有效的降低蛋白尿。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也只能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应用,且长期应用可增加肾脏病变的损伤程度。

我科在痛风的防治中,早期即强调治疗彻底,痛风发作时除疼痛缓解外,力求尿酸的稳定,以促使沉积在肾间质中的尿酸盐结晶溶解。还要求疼痛期最好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中可以用有明确改善微循环的中药注射液来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肾脏的损害,住院期间或初期的彻底治疗对于患者终身治疗过程中的肾脏保护可长期获益。

3.痛风性肾病的治疗

慢性尿酸性肾病又称痛风性肾病,是因血尿酸增高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其发病率亦日益增多?,中老年男性患者发病率较高 。中医古典文献中的“痹证”、“历节”、“血尿”、“淋证”、“腰痛”、“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可作为痛风性肾病的治疗参考。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