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又名圆秃、圆形脱发。为一种局限性的斑片状脱发,骤然发生,经过徐缓,有复发倾向。临床上以头发片状脱落、病变处头皮正常、无炎症、无自觉症状为特点,若整个头皮头发全部脱落称为全秃。全身毛发均脱落者称为普秃。。
【病因病机】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为脱发病主要病因,同时与血热生风、肝郁血瘀、脾虚血弱等相关。
1血热生风 过食辛辣灸赙,醇甘厚味,易伤胃损脾,湿热内蕴,或情志忧郁化火,损阴耗血,血热生风,风火相煽,循经上窜巅顶,毛发失于阴血濡养,故成片脱落,皮肤鲜红光亮如镜。
2肝郁血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若忧思恼怒,肝郁气结,木失条达,血行不畅,停而为瘀;或因外邪阻滞,络脉痹阻,血瘀于皮里肉外,毛窍瘀阻,经气不宣,新血难以灌注于发根而失其濡养,故出现大面积的头发脱落,甚则须眉并落。
3肝肾不足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同源,血乃精所化,精血充足则毛发光泽。如肝肾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发,肌腠失温,毛发生长无源,毛根空虚而发落成也。
4脾虚血弱 由于受胎之时,禀赋不足,胆气虚怯,肾气贫乏,而致小儿脱发,或者头发不荣,发焦且枯黄。如清《兰台九范?小儿》所说“发久不生,生则不累,皆胎弱”。总之,本病乃由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重病、产后或先天不足,造成脏腑虚损,气血失调,毛根空虚,毛发失养所致。总病机不外乎虚与实,虚一指气血之虚,一指肝肾之虚;实多因过食辛热,灸赙厚味,或情志抑郁化火,血热生风,或血瘀毛窍,都能导致头发不知不觉脱落。其病变在毛发,病位在脏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二、西医
西医认为斑秃的病因不清,大多数患者存在心理方面的障碍,其中以情绪紧张、睡眠差等现象最为突出。目前多数人认为心理精神因素在斑秃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斑秃的详细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考虑与神经精神性、遗传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斑秃虽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发于头部。本病多突然发生,无自觉症状,常于无意中发现或为他人发现,如理发或梳头时。斑秃约占皮肤科门诊初诊的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40岁之间为多。两性均可受累。斑秃初起为1个或数个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直径约1~2cm或更大。患处头皮正常,看上去稍薄是由于头发及发根丧失之故,而非真正的萎缩。此时若病程停止进行,则靠近损害边缘处毛发相当牢固,不易拔出,损害可维持现状或逐渐恢复。若病程继续进行,则损害周缘毛发疏松,易拔出,有的折断约05cm长,近端的发干萎缩而无色素,游离端粗黑,因而上粗下细。损害逐渐增大,数目也随之增多,毗邻者相互融合形成大小、形状不等的斑片。少数患者病损不断扩大,甚至头发全脱,成为全秃。严重者阴毛、腋毛、睫毛、眉毛、胡须及全身毳毛均脱落,称为普秃。指甲亦能波及,表现为甲凹变、纵嵴、剥离、脆甲。斑秃患者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有少数患者病程可持续,尤其是全秃及普秃患者。患者发生全秃及普秃的年龄越小,恢复的可能性也越小。全病程可分为三期,即进行期、静止期与恢复期。在进行期,进展迅速,突然发生圆形秃发斑,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多为甲盖至钱币大,发干近端萎缩,无光泽,末梢粗黑,周缘毛发疏松,搔抓易脱落,局部皮肤无炎症反应,平滑光亮。静止期时靠近脱发斑边缘的头发不再松动,脱发区不再增多、增大。大多数患者在脱发静止3~4个月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有新毛发长出,最初出现细软色灰白的毳毛,继之长出黑色的终毛,并逐渐恢复正常,疾病自然痊愈。分型 日本Ikeda经长期调查研究认为斑秃可分四型,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不同:Ⅰ型 遗传过敏性(10%),发病早,病程长,75%发展为全秃。Ⅱ型 自身免疫性(5%),常于40岁以后发病,病程长,仅10%发展为全秃。Ⅲ型 高血压前性(4%),青年成人发病,其双亲或双亲之一为高血压患者,进展迅速,全秃的发生率为39%。Ⅳ型 寻常型(81%),不属于Ⅰ~Ⅲ型者,发病于儿童后期或青年人,总病程常在3年以内,单个斑秃可在6个月内长头发,6%发生全秃。
【鉴别诊断】
1假性斑秃 症状类似斑秃,但患部头皮萎缩,光滑而带有光泽,看不见毛囊开口,毛发不能再生,表面有岛屿状正常毛发束,损害边缘有细狭的红晕带,毛发无松动现象,多见于儿童。
2黑点癣 毛发出头皮即折断,非脱发,病发镜检可查到芽孢,自觉轻微瘙痒。
3拔毛癖 患者有精神异常,常不自觉地频频拔除毛发,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4麻风脱发 麻风脱毛最先开始于眉毛外1/3,头部脱发是自发际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仅沿血管经路有片状或线状的毛发残留,他处均完全脱落。除脱发外兼有感觉消失、眶上神经粗大等麻风其他损害。
5秃发性毛囊炎 先发生毛囊化脓性炎症,愈后呈萎缩性瘢痕,易反复再发。
6黄癣秃 呈萎缩性瘢痕,其上稀疏散在残存毛发,有时尚见有黄癣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儿童,为永久性秃发。
7梅毒性秃发 呈斑状秃发,头皮无瘢痕形成,但边缘不规则,呈虫柱状,脱发区脱发也不完全,数目众多,好发于后侧,伴有其他梅毒症状,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治疗】
一、中医治疗
斑秃总的治疗原则,实证以清以通为主。血热清之则血循其径;血瘀祛之则新血易生,都有利于毛根局部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血液的供应。虚证以补、以摄为要,补可填虚,摄可密精、精血得补,更能助益毛发的生长。由于“发为肾之候”,“肾……其华在发”,本病常可见肾虚征象,而肝藏血,肝肾同源,故多采用滋补肝肾法治疗。治疗时一要慎温燥,由于发为血之余,血属阴,不论脾虚,还是肝肾两虚,应用补肝肾,健脾胃等法时,应以滋养温润之品为宜,慎用温燥之品如锁阳、肉桂、大剂党参等;二要慎消散,由于油风主要是内风所致,与外感风邪不相干,故不可见风则过用消散祛风之品,以免耗伤阴液。
(一)内治法
1血热生风
主证: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蚁走感、或伴有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个别患者还会相继发生眉毛、胡须脱落的现象。
治法:凉血熄风,养阴护发。
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
2肝郁血瘀
主证:脱发前先有头痛、头皮刺痛或胸肋疼痛等自觉症状,继而出现斑片状脱发,甚者则发生全秃。常伴有夜多恶梦、失眠、烦躁易怒,或胸闷不畅,肋痛股胀,喜叹息。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少、脉弦或沉涩。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肝肾不足
主证:病程日久,平素头发枯黄或灰白,发病时头发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尽脱,或有脱发家族史。常伴膝软、头昏、耳鸣、目眩、遗精滑泄、失眠多梦、畏寒肢冷、舌淡苔薄或苔剥、脉细或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生发。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4气血两虚
主证:病后、产后或久病脱发,脱发往往是渐进性加重,范围由小而大,数目由少而多,头皮光亮松软,在脱发区还能见到散在性参差不齐的残存头发,但轻轻触摸就会脱落,伴唇白、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嗜睡或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生发。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二)外治法局部用药是治疗斑秃的重要方法之一。
1中药切片研粉外涂
(1)生姜(老者更佳)切片,擦患处至有热灼感为好,每天3~4次。
(2)大蒜(独头紫皮为佳)切片,用法同上。
(3)半夏醮醋外涂。
(4)鲜旱莲草洗净,榨取自然汁,搽患处,每天3~5次。
(5)侧柏叶阴干研末和麻油外搽。
(6)生川乌粉50g,醋调外搽,每天早晚各1次。
(三)其他疗法
1针灸
(1)体针
2耳针
3梅花针
(
4穴位注射 主穴取阿是穴(斑秃区),配穴取头维、百会、风池、脾俞、心俞、膈俞、大椎、曲池、命门、足三里。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等,根据辨证选一种。针刺得气后、每穴推注05~15mL,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按摩、气功
(1)按肝俞、肾俞、血海、三阴交、风池、百会、印堂至酸胀感,配合生姜轻擦脱发部。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头部按摩可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生新的作用,使头皮血流丰富,头发再生。
(2)自我按摩头皮 端坐,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分开,用十个指头沿发由前额向后脑稍加用力梳理数次,再从头顶正中往两侧鬓角向后脑部梳理,使头皮血液流通,双手
五指按压头部皮肤,食指或拇指点按太阳穴、风池、风府穴,再用双手轻叩搭头部皮肤,结束按摩。
(四)中成药
1斑秃丸 每次4g,每天3次。具补血祛风,滋阴生发的功能,用于阴血亏损,风盛于上者。
2人参养荣丸 每次6g,每天2次。具益气补血,养血安神的功能,用于气血虚损所致者。
3七宝美髯丹 每次6g,每天3次。具养血补肾,乌须生发的功能,用于血亏肾虚者。
4生发丸 每次1丸,每天3次,具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的功能,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致者。
5当归片 每次3片,每天3次,具补益肝肾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者。
6杞菊地黄丸 每次6g,每天2~3次,具补益肝肾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者。
【预防与调理】
1讲究头发卫生,不要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洗头发,不滥用护发用品,平常理发后尽可能少用电吹风和染发。
2饮食要多样化,克服和改正偏食的不良习惯。油风是一种与膳食关系密切的疾病,要根据局部的皮损表现辨证分型,制定食疗方案。在一般情况下,本病以青壮年居多,常与心绪烦扰有关,故除保持情志条达外,应给予选用镇静安神的食品,如百合、莲子、牡蛎肉、酸枣仁等;精血不足的患者,应多食用含有高蛋白的补精益血食品,如海参、大虾、鱿鱼、黑芝麻、核桃仁等。病情日久,痰血阻滞者,应食用通络化痰作用的食品,如丝瓜、青鱼、藕、红糖、荠菜等。可作为饮食治疗的药材与食物有:黑芝麻、桑椹、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山药、大枣、黑豆、桃仁、菊花、猪瘦肉、羊肉、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卷心菜、鱼、鸡肉、生藕、莴笋、山楂、茄子、海带、黑枣等都是对毛发很好的营养药食品。
3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切忌烦恼、悲观、忧愁和动怒。发现本病后,在调治中要有信心和耐心,处方用药不宜频繁更改,应该守法守方,坚持治疗,不急不躁。
【病因病机】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为脱发病主要病因,同时与血热生风、肝郁血瘀、脾虚血弱等相关。
1血热生风 过食辛辣灸赙,醇甘厚味,易伤胃损脾,湿热内蕴,或情志忧郁化火,损阴耗血,血热生风,风火相煽,循经上窜巅顶,毛发失于阴血濡养,故成片脱落,皮肤鲜红光亮如镜。
2肝郁血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若忧思恼怒,肝郁气结,木失条达,血行不畅,停而为瘀;或因外邪阻滞,络脉痹阻,血瘀于皮里肉外,毛窍瘀阻,经气不宣,新血难以灌注于发根而失其濡养,故出现大面积的头发脱落,甚则须眉并落。
3肝肾不足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同源,血乃精所化,精血充足则毛发光泽。如肝肾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发,肌腠失温,毛发生长无源,毛根空虚而发落成也。
4脾虚血弱 由于受胎之时,禀赋不足,胆气虚怯,肾气贫乏,而致小儿脱发,或者头发不荣,发焦且枯黄。如清《兰台九范?小儿》所说“发久不生,生则不累,皆胎弱”。总之,本病乃由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重病、产后或先天不足,造成脏腑虚损,气血失调,毛根空虚,毛发失养所致。总病机不外乎虚与实,虚一指气血之虚,一指肝肾之虚;实多因过食辛热,灸赙厚味,或情志抑郁化火,血热生风,或血瘀毛窍,都能导致头发不知不觉脱落。其病变在毛发,病位在脏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二、西医
西医认为斑秃的病因不清,大多数患者存在心理方面的障碍,其中以情绪紧张、睡眠差等现象最为突出。目前多数人认为心理精神因素在斑秃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斑秃的详细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考虑与神经精神性、遗传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斑秃虽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发于头部。本病多突然发生,无自觉症状,常于无意中发现或为他人发现,如理发或梳头时。斑秃约占皮肤科门诊初诊的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40岁之间为多。两性均可受累。斑秃初起为1个或数个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直径约1~2cm或更大。患处头皮正常,看上去稍薄是由于头发及发根丧失之故,而非真正的萎缩。此时若病程停止进行,则靠近损害边缘处毛发相当牢固,不易拔出,损害可维持现状或逐渐恢复。若病程继续进行,则损害周缘毛发疏松,易拔出,有的折断约05cm长,近端的发干萎缩而无色素,游离端粗黑,因而上粗下细。损害逐渐增大,数目也随之增多,毗邻者相互融合形成大小、形状不等的斑片。少数患者病损不断扩大,甚至头发全脱,成为全秃。严重者阴毛、腋毛、睫毛、眉毛、胡须及全身毳毛均脱落,称为普秃。指甲亦能波及,表现为甲凹变、纵嵴、剥离、脆甲。斑秃患者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有少数患者病程可持续,尤其是全秃及普秃患者。患者发生全秃及普秃的年龄越小,恢复的可能性也越小。全病程可分为三期,即进行期、静止期与恢复期。在进行期,进展迅速,突然发生圆形秃发斑,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多为甲盖至钱币大,发干近端萎缩,无光泽,末梢粗黑,周缘毛发疏松,搔抓易脱落,局部皮肤无炎症反应,平滑光亮。静止期时靠近脱发斑边缘的头发不再松动,脱发区不再增多、增大。大多数患者在脱发静止3~4个月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有新毛发长出,最初出现细软色灰白的毳毛,继之长出黑色的终毛,并逐渐恢复正常,疾病自然痊愈。分型 日本Ikeda经长期调查研究认为斑秃可分四型,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不同:Ⅰ型 遗传过敏性(10%),发病早,病程长,75%发展为全秃。Ⅱ型 自身免疫性(5%),常于40岁以后发病,病程长,仅10%发展为全秃。Ⅲ型 高血压前性(4%),青年成人发病,其双亲或双亲之一为高血压患者,进展迅速,全秃的发生率为39%。Ⅳ型 寻常型(81%),不属于Ⅰ~Ⅲ型者,发病于儿童后期或青年人,总病程常在3年以内,单个斑秃可在6个月内长头发,6%发生全秃。
【鉴别诊断】
1假性斑秃 症状类似斑秃,但患部头皮萎缩,光滑而带有光泽,看不见毛囊开口,毛发不能再生,表面有岛屿状正常毛发束,损害边缘有细狭的红晕带,毛发无松动现象,多见于儿童。
2黑点癣 毛发出头皮即折断,非脱发,病发镜检可查到芽孢,自觉轻微瘙痒。
3拔毛癖 患者有精神异常,常不自觉地频频拔除毛发,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4麻风脱发 麻风脱毛最先开始于眉毛外1/3,头部脱发是自发际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仅沿血管经路有片状或线状的毛发残留,他处均完全脱落。除脱发外兼有感觉消失、眶上神经粗大等麻风其他损害。
5秃发性毛囊炎 先发生毛囊化脓性炎症,愈后呈萎缩性瘢痕,易反复再发。
6黄癣秃 呈萎缩性瘢痕,其上稀疏散在残存毛发,有时尚见有黄癣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儿童,为永久性秃发。
7梅毒性秃发 呈斑状秃发,头皮无瘢痕形成,但边缘不规则,呈虫柱状,脱发区脱发也不完全,数目众多,好发于后侧,伴有其他梅毒症状,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治疗】
一、中医治疗
斑秃总的治疗原则,实证以清以通为主。血热清之则血循其径;血瘀祛之则新血易生,都有利于毛根局部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血液的供应。虚证以补、以摄为要,补可填虚,摄可密精、精血得补,更能助益毛发的生长。由于“发为肾之候”,“肾……其华在发”,本病常可见肾虚征象,而肝藏血,肝肾同源,故多采用滋补肝肾法治疗。治疗时一要慎温燥,由于发为血之余,血属阴,不论脾虚,还是肝肾两虚,应用补肝肾,健脾胃等法时,应以滋养温润之品为宜,慎用温燥之品如锁阳、肉桂、大剂党参等;二要慎消散,由于油风主要是内风所致,与外感风邪不相干,故不可见风则过用消散祛风之品,以免耗伤阴液。
(一)内治法
1血热生风
主证: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蚁走感、或伴有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个别患者还会相继发生眉毛、胡须脱落的现象。
治法:凉血熄风,养阴护发。
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
2肝郁血瘀
主证:脱发前先有头痛、头皮刺痛或胸肋疼痛等自觉症状,继而出现斑片状脱发,甚者则发生全秃。常伴有夜多恶梦、失眠、烦躁易怒,或胸闷不畅,肋痛股胀,喜叹息。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少、脉弦或沉涩。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肝肾不足
主证:病程日久,平素头发枯黄或灰白,发病时头发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尽脱,或有脱发家族史。常伴膝软、头昏、耳鸣、目眩、遗精滑泄、失眠多梦、畏寒肢冷、舌淡苔薄或苔剥、脉细或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生发。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4气血两虚
主证:病后、产后或久病脱发,脱发往往是渐进性加重,范围由小而大,数目由少而多,头皮光亮松软,在脱发区还能见到散在性参差不齐的残存头发,但轻轻触摸就会脱落,伴唇白、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嗜睡或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生发。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二)外治法局部用药是治疗斑秃的重要方法之一。
1中药切片研粉外涂
(1)生姜(老者更佳)切片,擦患处至有热灼感为好,每天3~4次。
(2)大蒜(独头紫皮为佳)切片,用法同上。
(3)半夏醮醋外涂。
(4)鲜旱莲草洗净,榨取自然汁,搽患处,每天3~5次。
(5)侧柏叶阴干研末和麻油外搽。
(6)生川乌粉50g,醋调外搽,每天早晚各1次。
(三)其他疗法
1针灸
(1)体针
2耳针
3梅花针
(
4穴位注射 主穴取阿是穴(斑秃区),配穴取头维、百会、风池、脾俞、心俞、膈俞、大椎、曲池、命门、足三里。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等,根据辨证选一种。针刺得气后、每穴推注05~15mL,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按摩、气功
(1)按肝俞、肾俞、血海、三阴交、风池、百会、印堂至酸胀感,配合生姜轻擦脱发部。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头部按摩可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生新的作用,使头皮血流丰富,头发再生。
(2)自我按摩头皮 端坐,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分开,用十个指头沿发由前额向后脑稍加用力梳理数次,再从头顶正中往两侧鬓角向后脑部梳理,使头皮血液流通,双手
五指按压头部皮肤,食指或拇指点按太阳穴、风池、风府穴,再用双手轻叩搭头部皮肤,结束按摩。
(四)中成药
1斑秃丸 每次4g,每天3次。具补血祛风,滋阴生发的功能,用于阴血亏损,风盛于上者。
2人参养荣丸 每次6g,每天2次。具益气补血,养血安神的功能,用于气血虚损所致者。
3七宝美髯丹 每次6g,每天3次。具养血补肾,乌须生发的功能,用于血亏肾虚者。
4生发丸 每次1丸,每天3次,具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的功能,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致者。
5当归片 每次3片,每天3次,具补益肝肾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者。
6杞菊地黄丸 每次6g,每天2~3次,具补益肝肾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者。
【预防与调理】
1讲究头发卫生,不要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洗头发,不滥用护发用品,平常理发后尽可能少用电吹风和染发。
2饮食要多样化,克服和改正偏食的不良习惯。油风是一种与膳食关系密切的疾病,要根据局部的皮损表现辨证分型,制定食疗方案。在一般情况下,本病以青壮年居多,常与心绪烦扰有关,故除保持情志条达外,应给予选用镇静安神的食品,如百合、莲子、牡蛎肉、酸枣仁等;精血不足的患者,应多食用含有高蛋白的补精益血食品,如海参、大虾、鱿鱼、黑芝麻、核桃仁等。病情日久,痰血阻滞者,应食用通络化痰作用的食品,如丝瓜、青鱼、藕、红糖、荠菜等。可作为饮食治疗的药材与食物有:黑芝麻、桑椹、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山药、大枣、黑豆、桃仁、菊花、猪瘦肉、羊肉、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卷心菜、鱼、鸡肉、生藕、莴笋、山楂、茄子、海带、黑枣等都是对毛发很好的营养药食品。
3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切忌烦恼、悲观、忧愁和动怒。发现本病后,在调治中要有信心和耐心,处方用药不宜频繁更改,应该守法守方,坚持治疗,不急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