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试依据《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未病”内涵,探索“邪伏”概念,发挥“治未病”理论,进而阐发其现实意义。

   “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凡三见,都是以“治未病”的形式出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为养生原则,即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活动,防患于未然,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发端。



《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有大约须明逆顺》云:“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很明显,《内经》在此将疾病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未生”者,乃病邪已侵而病象未现,即下文之“未病”,此时当早期治疗,以防止病邪积聚、病象显现,故名以“上工”;“未盛”者,乃病邪已侵、病象已现而未至亢盛;“已衰”者,为病邪已衰、病象已减。“未盛”“未衰”者,均为病已发作,提示治疗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防攻邪不去又伤正气,正如该篇所云:“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但较之“上工”,已属“其次”。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虽张介宾?j502注此为“防于未然”,解“未病”为“未然”,但是根据“见赤色者刺之”,可知“病虽未发”当为已受邪但无症状或症状较少、较轻(仅见“赤色”)的阶段,与上文《灵枢?逆顺》之“未生”属于同一阶段。此时的“治未病”,是指通过恰当的治疗防止邪气积聚,阻止病象显现,当属早期治疗的范畴。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