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尿酸盐沉积在关节 软骨和肾脏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本病具有自限性,以疼痛剧烈,入夜尤甚,急性发作的单关节红肿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学中《痛风》病名,始于金元。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列有痛风专篇,中医之言痛风,不仅是一病名,更是对本病临床表现特征的概括 痛,是指关节痛这一症状;风,是对这一症状表现特征的描述 中医认为风邪善行而数变 ,故以风来形容本病起病急骤,可自动消失的临床表现特征。不论中西医,均认为本病与饮食有一定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亦说明本病与饮食的重要关系 因此素体禀赋不足,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郁而化热,病初外注肌腠骨节,日久内留脏腑,形成湿郁、瘀阻 、等病变是本病主要病因、病机及传变过程。

1 急性发作期 起病急骤,首发部位多在第一蹠趾关节,红肿灼痛 多数人在睡梦中因剧痛而惊醒,常反复发作 中医辨证论治,此期多以湿浊痹阻,郁而化热为标,急则治其标,治宜清热除湿,消肿止痛。方选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化裁 药用黄柏、苍术、制胆星、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山慈姑、车前草、灵仙、萆薢等,另予外敷金黄散 青鹏膏,其效尤验。

2 间歇期 为上次发作至下一次发作之间的间隔期 此期多无症状,或有短暂关节隐痛,时间长短不一,更有数十年不再发作者 部分患者可查及血尿酸升高。此期常被患者及医生忽视,但在此期进行有效的维持治疗,常可明显减少关节炎复发机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第一,药物治疗 缓则治其本此期以脾虚湿困为主,治宜健运脾胃,淡渗利湿,方选三仁汤合小建中汤化裁,药用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川木通、苍术、白术、桃仁、川芎等。

3 慢性期 此期关节肿痛频繁发作累及多个关节,并伴有结节肿 痛风石 肾损害等 中医认为,此期以脾肾亏虚,湿浊痹阻经络,血瘀痰凝,最后导致痰核、骨蚀、关格诸症,治宜补脾益肾,活血通络,泄浊化瘀,软坚散结。方选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化裁 药用党参 白术 茯苓、淮山、苡仁、苍耳子、黄芪、甘草、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桂枝、附子、威灵仙、制胆星、络石藤等。

《灵枢?逆顺》: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一方面医生采用对症治疗手段阻滞疾病传变 另一方面对患者进行教育,使其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从而增强医从性,坚持用药,减少复发。总之,痛风治疗,应改变目前初期,易治效好;中期,忽视不治; 晚期,难治效差的现状 重在初期、中期,尽量延长间歇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