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明确提出“痛风”之名,并指出“ 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是痛风的发病机理,治以辛热之剂, 以流散寒湿、开发腠理, 使其血得行,则其病自安。后世医家根据其发病的特点, 称其“白虎历节”、“痹病”、“白虎病”等。认为其发病是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的结果。其基本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 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血瘀痹阻经脉为标。在治疗上, 急性期则以清热利湿, 通络止痛为主,慢性期则健脾益肾为主,同时针对痰浊、血瘀之不同,随证参用化痰泄浊,祛瘀通络之法。“久痹不已,复感于邪, 则内舍于脏”, “五脏相生相克”,“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从脏腑辨证论治痛风, 亦可取得良效。

 从脾论治, 健脾化湿, 泄浊化瘀

   脾主运化, 升清,又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维持“清阳出上窍, 浊阴走下窍”的气化功能。脾胃伤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清浊相干,从而出现痛风伴有倦怠,恶心纳呆,甚则腹胀、呕吐等症状。痛风患者多数嗜食膏粱厚味,脾胃乃伤, 从而聚湿生痰,湿(痰)蕴久生热,或痰浊阻而瘀血生, 外注皮肉关节,内流脏腑而发病。病程日久,脾肾衰惫,痰浊瘀久聚成痰核, 流注于关节经络则形成痛风石。



从肾论治, 助肾化气, 滋阴育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孕元阳,主一身之气化,司二阴之开阖。肾元受损,气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外溢肌肤,而成水肿。湿浊内停, 郁久化热, 湿热煎熬,则成石淋。如若肾气衰竭, 水毒潴留, 则可发为肾劳。肾失气化,则开阖不利,从而引起小便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等病理现象,导致机体的代谢产物尿酸等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引起体内血尿酸升高。骨失所养,则出现骨关节的病变,如关节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呈穿凿样、虫蚀样或弧形缺损。



从肝论治, 疏肝理气,清化浊毒

  从生理上, 肝主疏泄,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维持全身气机流畅、 调节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与输布,实现对机体情志活动、饮食消化、津液代谢、冲任调节、柔润筋节等各种生理活动的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肝气郁结,则会导致全身血液及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 产生浊毒、瘀血,流注关节经络,不通则痛。



从肺论治, 宣肺理气, 通调水道 

《素问》中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津四布,五津并行”。由此可见,肺在津液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失通调、宣发肃降之功能, 则不能辅脾散津, 不能助心行血,从而致使痰、湿、瘀内生,流注关节以及脏腑经络,引发疼痛。



从心论治,益心行血, 化瘀通络

《素问?痹论》曰: “脉痹不己,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本病发生日久,正气不足,风、寒、湿、热、毒邪入侵于心,致使心脉瘀滞不畅,心主血脉失司,从而瘀血内生,合外邪或内生痰饮之邪,痹阻经络筋骨, 从而引起关节筋骨的疼痛。治疗时,强调益气行血, 化瘀通络止痛在本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