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错缝” 是中医伤科学中所特有的病名,主要指机体受到外来损伤或其它致病因素的影响,致使骨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发生病理性改变,并产生微小的错动,因不能自行复位,而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

1 古代文献对骨错缝的论述

唐代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中记载:“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量缝,仔细擦捺,付度仅见大概。”是说当人体损伤后,医者要重视对骨缝的检查,才能察明病变概况。《伤科补要》 中说:“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够忍,腰筋僵硬。”,“轻者仅伤筋肉易治, 重则骨缝参差难治, 先以手轻轻搓摩, 令其骨合筋舒” 。清代医家吴谦在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中云:“或因跌仆闪失,以至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又云:“夫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上述医家的精辟论述,都表明“骨错缝”确实存在。其病因皆为外伤,乃伤后气血经脉受阻,因瘀滞呈现肿胀、疼痛等病理变化。治疗宜采用按摩手法,同时强调手法的重要性。

2 现代医学对脊柱骨错缝的认识

人体脊柱是一个平衡的稳定系统,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包括椎体、椎间小关节、椎间盘和韧带的被动骨骼肌肉系统;由肌肉和肌腱组成的主动系统;位于肌肉、 肌腱和韧带中的各种张力传感器。3个子系统的功能相辅相成,为脊柱完成复杂、准确的运动提供保障,尤其是主动的骨骼肌肉系统在维持脊柱的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脊柱要维持其稳定性还需依赖脊柱内源性稳定因素与外源性稳定因素。前者主要指髓核内在使两侧椎体分离的压应力与纤维环及周围韧带 (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抗髓核分离的压应力的平衡。二者不同方向的综合力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当人体受外力、退变或长期不良生活、工作习惯,造成肌肉、韧带过度紧张、 挛缩,打破原有的动静态平衡,引起脊柱骨错缝,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同时这种脊柱骨错缝必然可引起脊柱两旁肌肉不对称,即两旁肌肉失去平衡。人体为维持这一平衡,脊柱必将自动进行与错位脊柱反方向的位移来代偿。

3 脊柱骨错缝临床诊断

骨错缝多发生于脊柱,而脊柱的骨错缝在颈椎病、胸椎后关节突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不同疾病中虽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就错缝局部而言却有共同的体征。检查时令患者背向医者坐位,以拇指触诊发现:(1)脊柱有侧弯;(2)棘上韧带剥离撕脱呈条索状或有钝厚感,有压痛;(3)错缝椎骨的棘突排列不整齐, 可见患处椎体棘突向左或向右偏歪;(4)患侧棘突旁后关节处有明显压痛, X 线片可见两侧小关节突不对称,侧位片可见小关节移位增生等。

4.脊柱骨错缝的治疗

    手法整复时治疗脊柱骨错缝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机理为:(1)生物力学方面:手法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恢复正常脊柱的解剖序列,减少结缔组织增生使软组织应力增加,并使脊柱本身压力减轻,软组织支撑和保护脊柱的稳定作用增强,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2)循环方面:手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保证局部营养物质的供给,促进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减少对神经纤维的刺激,使相应的血管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此外,手法还可调整脊柱顺应性, 松解肌痉挛,改善和恢复椎旁肌肉的功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由于脊柱各段的解剖特点不同,错缝嵌卡的特点也不一样,故以手法治疗本病一定要结合病理辨证施法,进行不同的手法设计,这是手法治疗脊柱骨错缝的关键。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