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上沟瘤是指起源于肺尖部并侵及臂丛神经下份,上胸部肋骨和椎骨,以及星状神经节和锁骨下血管、神经等的原发性肺癌。肺上沟瘤的特征性表现为沿肩,上肢部分的疼痛,Horner's综合征,手部肌肉萎缩及胸部平片所示肺尖部阴影。肺上沟瘤的治疗有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为Haas等开始对肺上沟瘤进行放射治疗;第二次进展为Chordack开创的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此后Sham 等将术前放射 根治性切除方式,作为标准治疗模式。以后逐渐出现了多种治疗方式,多年来肺上沟瘤的完整切除率(50%)及5年生存率(30%)基本不变,随着综合治疗方式(术前放化疗、术后放化疗、同步放化疗等)在近年的应用,肺上沟瘤的完整切除率及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对于未手术切除的肺上沟瘤患者,同时行化疗和放疗>66Gy能获得最好的5年生存率。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范围、手术切除完整性均与预后均有关。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因早期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极差,目前N2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被认为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有研究表明,N2期肺上沟瘤患者,其4年生存率只有8%,且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N3)较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预后佳。N3期患者平均生存13个月,N2期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9个月,N3期者5年生存率达14%,而N2期者5年生存率为0%。同其它型肺癌相反,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代表局部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代表远处转移。肺上沟瘤不同病理类型对生存的影响不甚清楚,有学者发现腺癌较鳞癌预后好。肺上沟瘤治疗后约2/3病人出现复发或转移,约2/3的第一复发部位为局部区域,而远处转移是更为重要的死亡原因,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脑部,约占远处转移的40%至80%,其次为骨转移,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肺部新原发灶。基于肺上沟瘤的临床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术前尽可能行纵隔镜检查准确分期,了解纵隔淋巴结有否转移,如无转移可行手术切除后给以放疗或/和化疗,如发现微小转移(N2)或CT扫描发现N3或T4病变,可同时行放、化疗以减轻症状,这种治疗方式较化疗后再放疗效果好。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