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美国的研究资料显示:在每100人中有1人在其人生的某一时期出现严重心理障碍,需要住院治疗;在老年人中有3%--6%的人患有器质性心理障碍;在每个星期都有7%的人出现焦虑问题或相关心理障碍;在每8个学龄儿童中有1人出现严重适应困难问题;在成人中,10%--20%会患一次严重的抑郁症……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又非常重要。但因为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一些误解,导致人们忽略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拖延使得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使人们丧失学习、工作和正常生活的能力。
误区一: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
此为典型误解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1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就如同一台电脑需要正常工作,必须要硬件和软件都正常才行,仅有硬件正常是无法让电脑正常工作的。躯体和心理就好比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两者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健康,一个人才能算健康,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误区二: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都非常敏感,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精神病人,或者大家俗称的“神经病”。所以很多人即使明知自己有心理困惑,也不愿意说出来,认为说出来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精神病。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混为一谈,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才会形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才会最终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发展为精神病,所以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
误区三:心理问题等出现疾病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如同躯体问题一样,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越好。不能等到心理问题变得非常严重的时候再去治疗,因为那样如同躯体得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治疗起来就相当困难。当预感到心理问题有出现苗头的时候,就要早做治疗,甚至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警惕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心理问题应该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误区四:去看心理医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
大部分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难于启齿的事情,认为只有心理变态的人才看心理医生,这存在很大的误区。在国外,去看心理医生是很正常的,如同躯体有病去看医生一样,是积极的保健措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情绪不好,就没有食欲,甚至影响到睡眠;过分担心、紧张,就出现尿频、腹痛或腹泻;恐惧时就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等。这些躯体症状有时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若长期受到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使某些躯体症状不知不觉地固定下来,因此有许多躯体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其实都是心理问题。所以如果有心理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就很可能会使小问题发展、变成大问题。
以上是对心理问题的几个典型误区做个简单介绍,希望朋友们能借此客观地认识心理问题,正确地面对心理疾病。当出现心理困惑的时候,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够缓解这种心理痛苦,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便获得更加健康、幸福、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