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积

    五积是五脏积证之总称。《难经·五十六难》载五脏之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后世称为五积。

  • 三痹(行痹,痛痹,著痹)

    三痹是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的合称。《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即是说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躯干手足的麻痹感。

  •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术语。中医认为,膀胱系津液之府,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水道、小便不利,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小便频数,淋沥不畅(即尿频、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 肝火眩晕(肝着,肝胀)

    肝火眩晕,病证名。肾阴不足,肝火上亢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眩晕章》:“肝火眩晕,黑瘦人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

  • 金疮

    金疮痉是中医术语,即「破伤风」,指因皮肤破伤处受邪(破伤风杆菌)而致抽风的一种病症。病因血虚不能养筋,病邪由伤口内侵,使风气内动所致。

  • 葡萄球菌感染(葡萄球菌病)

    由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分为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条件致病性的表皮葡萄球菌,此外有腐生葡萄球菌。金葡球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故致病性强。是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多表现为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可导致病情严重、危及生

  • 心阳虚

    心阳虚,中医术语,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 胃寒呕吐

    胃寒呕吐是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见《症因脉治·呕吐论》。

  • 虚劳(虚损)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 睥翻粘睑(皮翻症,风牵出睑)

    睥翻粘睑又名「皮翻症」,「风牵出睑」。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以致风痰湿热上攻, 气滞血壅引起的。睥翻粘睑的基本征候为睑弦翻转,眼睑不能闭合,常感眼部干燥裎痛,甚至发生角膜炎。 多发于下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