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后尿道瘘(尿道瘘)

    尿道瘘(urethral fistula)是指部分或全部尿液经尿道的异常通道排出体外或流经其他器官再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尿道瘘很少见,又分为前尿道瘘和后尿道瘘。前尿道瘘极为罕见,后尿道瘘较前尿

  • 泄殖腔外翻(膀胱肠裂)

    泄殖腔外翻是最少见、最严重的先天性异常,又称膀胱肠裂。男性患儿膀胱尿道连接处与直肠相通,在女性膀胱、尿道与阴道部及直肠相通。患儿自尿道、阴道及直肠排出尿粪,常伴多器官的严重畸形,多数婴儿出生后不能存活。治疗困难,以成形手术为主修复尿路、肠管

  • 先天性巨尿道症(先天性巨尿道)

    先天性巨尿道症(congenital megalourethra)是指先天性无梗阻的尿道扩张。一般发生于阴茎体部尿道。本病少见,合并有尿道海绵体发育异常,有时也有阴茎海绵体发育异常。巨尿道可为独立的畸形,也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尿道下裂及上尿路异

  • 前列腺钙灶化灶(前列腺纤维化)

    前列腺钙化,纤维化,是前列腺发生炎症愈合后留下的疤痕,是前列腺结石的前兆。前列腺结石常伴有慢性前列腺炎症,一般通过B超检查能看到这些病变。由于前列腺结构特殊性,发生钙化、结石一般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前列腺钙化(纤维化)、结石上会滋生细菌,所

  • 小儿家族性复发性血尿综合征(小儿薄基底膜肾病)

    家族性复发性血尿综合征(familial recurrent hematuria syndrome)又称家族性再发性血尿、良性家族性血尿、家族性血尿综合征。以反复血尿、肾功能正常和阳性家族史为临床特点,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基底膜变薄。

  • 双侧肾缺如(双侧肾不发育,双侧性肾不发育综合征)

    双侧肾缺如首先由Wolfstrigel于1671年发现,Potter在1946年和1952年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做了全面的描述。许多研究者们对该综合征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试图用单一的病因学来解释,但始终未达到一致的认可。

  • 交叉性异位肾伴有或不伴有融合

    肾脏位于其对侧的肾窝时称之为肾脏交叉异位。90%以上的交叉异位肾与其对侧的正常肾脏相融合,而最常见于马蹄肾畸形。融合肾异常的概念最早于1938年由Wilmer提出,1957年Mcdonald将其概念予以扩展,包括肾脏交叉异位伴融合或交叉异位

  • 小儿葡萄状肉瘤

    小儿阴道恶性肿瘤中,90%以上为葡萄状肉瘤,为高度恶性的肿瘤,多数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多见于婴幼儿。肿瘤来源于阴道壁浅表组织内原始的间叶细胞,好发部位为阴道壁上段,尤以前壁更为多见。肿瘤呈半透明的息肉状,灰白色或粉红色如葡萄状充满阴道并突出

  • 尿道缺如及先天性尿道闭锁(尿道发育不全及先天性尿道闭锁)

    尿道缺如及尿道闭锁(urethral agenesis and atresia)极少见。尿道闭锁可呈完全性、部分性或膜状。尿道完全闭锁者,尿道呈一索状;部分闭锁者,多发生于阴茎头部或阴茎部尿道;膜状闭锁者,男性常发生在阴茎头部尿道外口或后尿

  • 输尿管瓣膜(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

    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是指有一横行黏膜皱褶突出于输尿管腔内,大多位于膀胱输尿管交界处3cm之内,临床分为环状瓣膜(单一或多发环状瓣膜)、叶瓣状瓣膜(单一或多发叶瓣状瓣膜)及混合型瓣膜(环状瓣膜合并叶瓣状瓣膜)3种,引起近端输尿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