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囊肿病(多发性皮脂囊肿,多发性脂囊瘤,复合性皮脂囊肿病,皮脂囊瘤病)
多发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multiplex)较多见。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电镜下检查证实囊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细胞由桥粒互相连接,囊壁内可见皮脂腺小叶,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囊性结节,直径数毫米至20mm或更大,组织病理
布氏杆菌红斑
布氏杆菌红斑(Brncella erythema),又名接触性布氏菌病(contact brucellosis)是一种急性红斑样损害性皮肤病。
伴有脂肪瘤样痣的褶皱皮肤(伴脂肪瘤性痣的皱折皮肤)
伴有脂肪瘤样痣的褶皱皮肤(folded skin with lipomatous nevus)罕见,为新生儿全身皮肤褶皱,至幼年时褶皱逐渐减少。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貉脑,蝼蛄串,蝼蛄疖,鳝拱头)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folliculitis et perifolliculitis cap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s),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淋巴瘤样丘疹病(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
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为一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其特点为慢性、复发性、自限性丘疹结节性皮肤损害。
职业黑变病(焦油黑变病)
职业黑变病(Occupational melanosis) 本病又称焦油黑变病(Tar melanosis),苔藓样中毒性黑皮炎(Melanodermatitis toxica lichenoides)。现以职业性黑变病这一名称更为恰当。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 papillomatosis)又名皮肤乳头瘤病(cutaneous papillomatosis)、Gougerot-Carteaud综合征,1932年首先由Gouger
猴痘
猴痘(monkey pox)是由猴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样,但病情较轻。人类猴痘(human monkeypox)又称Yaba猴病毒病,由Yaba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1925年由Castellai首次报告。多发于黑人,皮损初呈微小,圆形,皮肤色或黑色增深的丘疹,皮损大小形状酷似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疣。
匐行疹(移动性幼虫疹)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名移动性幼虫疹(migrans)。多见于热带,东南亚不少见,我国东南地区亦有报告。粪中的虫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虫时,当人体特别是儿童接触幼虫时,即被其钻入皮肤而发病。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症状。
- 暂无数据